您的位置:首页>历史 >这也是一个分裂和割据的时代,五朝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一个分裂和割据的时代,五朝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区别

2023-10-07 21:47

如果说中国古代历史一定要浓缩为两个朝代的历史,那么创造鼎盛巅峰的汉唐无疑是首选。然而古人有云:“天下之事,久分则合,久合则分”。两个强盛王朝结束后,华夏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和分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历史演变遵循什么逻辑?

1. 两个朝代分裂的原因其实不同

从表面上看,东汉王朝的分裂是由于晚年的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的垄断以及党对朝廷的控制所带来的不幸。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难民遍地。最终,黄巾军起义拉开了大分裂的序幕。然而,最核心的原因却是在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埋下了。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出于对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的感激之情,册封了云台二十八将,并给予重赏。所以以这个为代表的这群人在经济上,占领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建造庄园,成为当地的富裕家庭。在政治上,通过相互推荐和长期联姻,长期占据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在教育方面,由于文化的载体仍然是竹简、帛书,收藏成本较高,文化根本无法惠及广大人民,所以受到限制。在这些富裕家庭中流传。

然而,长期被豪门家族吸纳,导致整个国家不堪重负。当豪门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无法再次平衡时,天灾之后,黄巾军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战争期间,贵族被剥夺了爵位,土地分散,文化无法传承。反而出现了一批中小贵族。这就是士族,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然而,在他们的背后,其实还有颍川、荆州、江东几大士族集团相互角逐。

由于士绅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长期的礼教教育仍然保持着对君主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三国中的哪个国家,都喊出了复兴汉朝的口号。而曹操虽然势力强大,但他还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曹丕通过“让位”皇权,汉朝才最终结束,汉献帝也有一个好死。

在唐代,士族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唐代士族有五姓七家为贵族,即太原王氏、陇西李氏、昭君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还有荥阳郑氏。当时的达官贵人,皆以与这五个姓氏联姻为荣。

这种思想甚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皇帝。贞观年间,吏部尚书高士廉出版了《天下士族谱》《氏族志》。其中,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大不满。为此,唐太宗强行将皇室李姓改为一等。同时,为了凸显自己的高贵身份,他还极力依附赵郡李氏,自称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后裔,并迁都他的家族。当时祖陵入赵州,说明李唐发源于此。

然而,就在此时,帝国边境却又发生了异变。由于唐太宗、高宗时期,唐朝常年用兵对抗突厥、吐蕃。需要设立武使,在边境驻扎大量军队。以前的政府军队制度不再满足需要,形成了征兵制度,军队制度由兵农合一转变为职业军人。最终形成了外重内政的局面,“安史之乱”彻底击垮了国家。此后,为了应对叛乱,平衡各方势力,唐朝设立了大量的节度使。这些军事首领可以当场招募军队。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当地,靠着军饷,在父子死后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这些人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些缴纳军饷的军官,而皇帝其实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摆设。

最后,唐朝也结束在这些军阀手中,但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士兵,而不是家属,因为晚唐的军队大多由平民组成,战斗不再是专属贵族的保留地。这就带来了“王权神授”的制度消失了,想当皇帝都是靠武力,导致唐末国家分裂更大,割据遍地,更迭频繁。 .

2.分裂背后的历史演变

事实上,从战国时期到唐末,中国社会的中间势力经历了一个从贵族——豪门——士族——平民的演变过程。第一个时期是从商周开始,到统一天下的秦朝结束。六国贵族惨遭屠杀,贵族从此消失。秦汉时期,依靠军功的豪门逐渐兴起,并逐渐掌控了整个国家。然而,他们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侵占,导致他们与贵族、平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他们的崩溃。

东汉末年至唐代,士族不断崛起。当时被认为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这股力量主宰了中世纪中国的历史,直到唐朝灭亡。五朝十国的战争彻底毁掉了这个时期。班级。此后,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平民社会,直至清朝末年。

虽然三国五朝十国都是割据政权,但如果把历史镜头拉长,我们会发现,经过这两个割据时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不同。三国之后,两晋经历了短暂的统一,然后又迅速分裂。此后进入漫长的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时期才再次统一。但最终分裂为五朝十国。

宋朝继承五朝十国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稳定。宋代以后,除了改朝换代时出现社会动荡外,历代元明清基本上都保持着稳定。这种统一的格局持续了近一千年。

为什么仍然存在单独的政权?为什么历史在两次动荡之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推动历史变革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3. 驱动进化的核心原因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皇权的强化,二是文化的普及。我们先来看第一点。从表面上看,中国自秦汉以来已进入大一统时代。但在治理方面,皇权与宰相权的矛盾却从未停止过。除了秦朝之外,在汉朝时期,无论是因为开国功绩,还是因为地方势力强大,豪门实际上都是豪门所主导的。比如我们看到东汉末年最早割据的军阀其实是袁绍、刘表等人。他们都是前朝廷成员。袁绍等高官,被称为“四世三公”。但最终创建三国的实际上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一群贵族。此时,富裕家庭已经支离破碎。

与原来的豪门相比,士族的势力并没有那么强大,需要互相扶持才能制约皇权。比如曹魏阵营中,既有颍川集团,也有南阳集团。一切有盛有衰,皇权也在无形中增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显着增强,皇帝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从地方选拔人才,所以这也是“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考试”。

纵观五朝十国,士族基本都被武士集团灭亡了。在此时的政治格局中,士绅已经无法控制话语权。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军事能力的规模。这一时期,社会逐渐从士绅向士绅转变。向平民社会转型,所以我们看到,到了宋朝后期,一直到元明清,皇权的力量不断加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唐代的宰相可以坐着,但宋代的宰相只能站着,而明清时期的人只能跪着。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因素,文化的大众化。为什么从汉代到隋唐,平民始终不能参与政治?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传播一直都是在富裕家庭或者贵族家庭之间传播。

我们都知道,从汉代到魏晋,文字主要刻在竹简上或写在布上,传播和保存都十分不便。南北朝时期,北周军队攻入江宁,梁元帝下令毁掉东阁竹堂。十四万卷竹简被烧毁,他感叹道:“今夜文武之道将穷矣!”可见,收集竹简是非常困难的。帝王之家如此,老百姓未必有机会接触文字。

因此,当时的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家庭内部的私教,而在三国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封闭性的端倪,比如荀氏的荀彧、荀攸,诸葛亮和诸葛瑾。诸葛家族出身于诸多著名学者。

但隋唐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民间获取文化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量经典开始进入民间,导致百姓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新的“科举”渠道也出现了使他们能够参与政治并表达自己的要求。因此,文化的传播也是推动“科举”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文官势力的崛起,也让皇帝绕过世家,从民间广纳人才,不受传统家族的束缚。所以,五朝十国之后,到了宋元明清的后世,我们看到贵族中就只剩下皇室了,剩下的都是文官群体了。政治由职业官僚组成,这也使得皇权开始辐射全国,国家也获得了长期的统一。

综上所述,无论是三国时期还是五朝十国,表面上看似混乱,但也是一个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被重建的过程。三国结束了国家的强权统治,开启了士族政治。虽然一度形成了稳定的三方联盟,但最终国家还是在两晋之后分裂。五朝十国,武士终结士族。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文官时代,职业官僚开始出现,国家终于形成了长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