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游世 >解读凌源古生物化石

解读凌源古生物化石

2023-09-28 18:02

亿万年前“热河生物群”

现代科学把诞生46亿年的地球,按其岩层形成顺序和古生物演化的历史,划分成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元古代是从距今25亿年到5.7亿年;古生代是从距今5.7亿年到2.8亿年;中生代是从2.3亿年到1.3亿年。而地球生物大发展是在古生代寒武纪之后,主要是藻类进化为蕨类,无脊椎动物进化成鱼类、两栖类动物。到中生代才有了高大的蕨类森林和裸子植物,才有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人类的出现只是近三百万年的事。

那么,一亿年前的地球中生代尚无人类出现,当然更无任何记载。当时的凌河之源的山川大地都生长着哪些植物、繁衍着哪些动物,它们是如何活动的?这实为千古之谜。

然而当你走进“古生物化石馆”,你就会豁然开朗。仿佛那里多姿多彩的每一件化石都能娓娓动听地向你诉说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生动故事。原来科技已经使人类掌握了探索史前生物奥秘的特殊文字——化石。用这种特殊文字分析,就能再现地球亿万年前的自然面貌和生物演化情景。

对于凌河之源这个地方,亿万年前究竟是什么情况呢?通过近、现代科学家们对化石的研究,已经知道其概况。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将辽宁西部凌源(当时属热河省)附近两层斑岩约50—100m厚的沉积岩及这一岩层中的动、植物化石,狼鳍鱼、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及植物系统称为“热河系”和“热河生物群”。1962年,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顾知微,将辽西(凌河源)的狼鳍鱼化石岩统称“热河群”,并将热河群中以东方叶肢介、三尾类蜉蝣、狼鳍鱼为代表的化石群定称为“热河生物群”。

对“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已有70余年。经中外著名地质化石生物学家索塞奇(法国)、葛利普(美国)、翁文灏、谭锡畴、季强、侯连海等专家研究得知,在辽西凌河之源,距今1.3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当西方大多数国家尚被海水淹没之际,在亚洲东部这块古陆上形成的以一个“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淡水生物地理区域,已经生长了20几个门类,上千个物种,包括原始植物类、鱼类、两栖类、恐龙、原始哺乳类和鸟类。其中鸟类化石类群之多,化石之精美,已经堪称世界之最。尤其是“带毛恐龙”的发现,已为世界专家和媒体瞩目。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在今之承德地区有一个世界上最短的河,因其水温高而称“热河”。1914年建省时,取名热河省,省会承德。凌源属热河省。一百年来,凌源作为热河生物群的发祥地和研究的出发点,在晚中生代化石研究方面提供了足以令世人震惊的化石资源,从而使人勾画出了凌河之源1亿年前的生物繁衍和自然地理状貌。

湖里游着狼鳍鱼

这是一种东亚特有的中生代鱼类,体长20厘米,曾生活在凌河大小支流和湖泊之中,是一种真骨鱼,当地人称为“刺儿鱼”。形态完美,栩栩如生。现在发现主要产地为小城子镇大新房子和宋杖子乡范杖子、山嘴一带。资料证明,亿万年前这里是河流湍急,湖泊密布,水陆植物繁茂,狼鳍鱼大批繁衍之地。

水中出现软骨硬鳞鲟鱼

这是类似现在生长在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的鲟鱼,在1亿年前已经生长繁衍在凌河之源的大小河流湖泊之中。这种鱼体长可达1米以上,鳍多嘴尖、游速极快。此类化石如今多产于凌源城西后房申、山嘴、牛营子、范杖子一带。当时这些地方亦是森林大湖,生物繁茂之所。

生长着“凌源潜龙”和“满洲鳄”

1940年,日本人矢部长克在凌源牛营子九佛堂地层中发现了两具爬行类化石。经研究命名为楔齿满洲鳄。这种爬行动物是以小鱼、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半水生动物。我国著名学者杨钟键教授认为是侏罗纪古动物。1998年,大王杖子乡农民徐红林发现了水生爬行动物潜龙。1999年元旦,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等人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上发表《辽宁凌源发现鳞龙类——新属》,为其命名为“凌源中国水生晰”,其后统一名称为“凌源潜龙”。这种动物头部较小,脖子细长,尾部长而有力,以鱼为食。现在,在大王杖子等地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潜龙化石,成为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种群。

罕见的“带毛恐龙”和“娇小辽西鸟”

1999年冬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人员在凌源大王杖子,发现了一只全身长着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身长89厘米,宽58厘米,由中、美科学家共同研究认定:新发现的这个满身长着羽毛的恐龙是一种生长在距今1.3亿年前小型兽类恐龙——奔龙。这是一种小型能快速奔跑的食肉性恐龙,其骨骼发育与鸟类极为相似,且通身长有羽毛,但嘴里长有牙齿。这种恐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由于其在羽毛发生和演化及飞行起源方面特别是研究鸟类进化方面均具重要科研价值,因此,这种介于爬行类演化为鸟类的特殊例证带羽毛恐龙的出现,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经展出,便立刻引起世界专家和媒体的极大轰动,全世界数十家新闻媒体第一时间作了显著报道。

也是在1999年第三期《中国地质》杂志上,刊登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专家季强、姬书安撰写的《辽宁凌源中生代鸟类——新属》一文,论证了也是在大王杖子地方发现的生长于中生代的最小的鸟类。季强把其命名为“小凌源鸟”。但根据地质古生物命名优先法,因在季强文章发表前三个月《化石》杂志发表的同类古鸟名称为“娇小辽西鸟”,所以在大王杖子发现的“小凌源鸟”也只能合并统称“娇小辽西鸟”。但是,无论如何这一中生代最小鸟类在大王杖子的发现,对辽西大凌河流域早白垩纪鸟类起源、演化和各群类之间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证据。

各种植物和昆虫繁衍生长

在凌源五家子乡义和店地层中,人们随处可见已经硅化了的中生代古树。至今满山的石化树桩、满沟的石化树根,可推断这里亿万年前是一片茂盛的古树林。其最大者长10余米,直径1米多,年轮清晰可辨,树皮纹理虽死犹生,景象蔚为壮观。最近在大王杖子乡还发现中生代被子植物(根、茎、叶俱全)。在这之前的1943年,日本人远藤诚道发现松柏球果类植物,接着又在大王杖子发现了热河裂鳞果植物和被子植物。近期还有“薄氏辽宁枝”和“美丽古尔万果”在凌源北票均有发现。说明当时的凌河之滨已是森林茂密,植物繁多的富饶之地了。

此外,在凌源牛营子、范杖子及大新房子均发现了上千种昆虫化石。作为飞行动物的先驱,昆虫已在3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中生代的凌河之源昆虫繁衍已经种类繁多,异常丰富多彩了。

作为辽、蒙、冀三省(区)的结合部,“热河生物群”之基地—凌源,物华天宝,成就一方独特区域文明。红山文化开中华文明之先河,女神圣殿创东方建筑之初始。我们穿过时空隧道,遥想亿万年前的凌河之源,那是山清水秀,草肥林深,湖光潋滟,鸟语花香,充满龙潜、蛙鸣、鱼跃之景。当然,由于地壳变迁,火山爆发,也间或为大自然的生灵带来灾难,残酷的自然法则铸就了万古奇冤。当鱼正在游荡,鸟正在啄食,花正在盛开之时,火山突发,熔岩和灰烬瞬间将其化为永恒的印记,我们仿佛看到当时一幕幕惊人的景象。

综合多种化石文字传递的宝贵信息,我们看到凌河之源在亿万年前的景观是:山上长着高大的树木,早期的被子植物已绽放鲜花并结出果实;湖里游着狼鳍鱼及大型刘氏原白鲟、北票鲟,岸上跑着长着通身羽毛的恐龙;天空中飞着翼龙和鸟类;泥蜂、花蚤在花丛中飞舞奔忙……

特别是如今在这里发现了第一枝被子植物,结出第一个古果,飞出了第一只鸟,人们尊敬又惊喜地称为“中华龙鸟”“圣贤孔子鸟”,第一个带毛恐龙诞生的地方。凌河之源难道不是亿万年来最神奇的风水宝地吗!因而凌源市委、市政府,委托省地矿局专家进行全面考察。辽宁省政府已在凌河之源建立了范杖子——大新房子省级古生物自然保护区,现保护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据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